前言
就在赖清德宣布"过境外交"计划的48小时内,整个亚太地区的神经都绷紧了。
日本紧急通知、美国调整预案、韩国明确中立,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动作,实际上指向同一个答案。
这个答案关乎台海的未来走向,也关乎每个人对和平稳定的期待。
作者-盐
支持率暴跌,赖清德为何还要冒险"过境美国"?
数字不会说谎。
最新民调显示,赖清德的支持率已经跌破四成,创下上任以来的新低。
展开剩余93%在这种情况下,他依然决定在8月上旬启程,先后访问巴拉圭、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三个所谓的"邦交国",并在往返途中两次过境美国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中转休息。
台媒爆料称,赖清德想以台湾领导人身份进入美国本土,借着"过境"的名义与美方政要进行非正式接触。
说白了,这是一招"以乱求援"的老套路。
岛内压力山大,民众对经济民生的担忧日益加剧,赖清德急需通过对外"政绩"来转移注意力。
台湾地区的经济数据并不好看,外资撤离趋势明显,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,这些都成为民众不满的焦点。
更关键的是,几个"邦交国"的维持成本越来越高。
每次出访都要签署大额援助协议,这笔钱最终还是要台湾民众买单,这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这种"金元外交"的必要性。
从医生转入政坛的赖清德,1996年当选"立委"时还专注医疗议题。
2009年担任台南市长期间,他推动城市建设颇有成效,但进入岛内政治核心后,两岸关系成了最大的挑战。
他的政治风格相对务实,但在两岸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经常引发争议,这次"过境外交"正是这种策略的延续。
问题在于,这种策略的有效性正在急速下降。
岛内舆论风向已经转变,有评论直言赖清德在"浪费钱"。
购买美债、采购军火、援助"邦交国",这些都被民众视为昂贵的"过路费"。
民调显示,近两成台湾民众认为当前局势危险,支持率的下滑反映了民众对现行政策的不满。
更让赖清德头疼的是,这次"过境外交"还没开始,就已经遭到各方明确反对。
当"美国优先"遇上台海烫手山芋,特朗普选择了什么?
特朗普的算盘其实很清楚。
他既不想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闹掰,但也舍不得丢掉台湾这张牌,所以选择了"战略模糊"。
表面上,特朗普政府承诺"协防台湾",但实际上,美方更倾向于让台军"自立自强",这背后有着深层的考量。
"美国优先"并非一句口号。
特朗普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各项政策中,制造业回流是重点,关税壁垒是手段,但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。
美国军工产业链的全球协作体系被破坏了,特别是在海军装备方面,美军过去依赖日韩等盟友提供精密零件和设备。
关税政策导致供应链受阻。
日韩盟友纷纷加强本国产业保护,对美国的出口变得保守,美国造船工业随之陷入困境。
有些航母因为零件不到位,干脆停在港口排队等修。
2024年支援中东时,三艘航母凑到一起,已经是极限操作。
如今在太平洋,能调动的战力甚至可能比中东更少,五角大楼内部对此心知肚明。
更现实的问题是时间差。
按现有评估,美军从本土调集舰机进入台海战场最快也要3到7天,但根据解放军演训情况,台军可能在48小时内失去制海制空权。
这种时间差让美方深感焦虑。
7月15日,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发布声明,呼吁国会将对台军援预算从5亿美元提高至10亿美元。
但这笔钱的使用条件极其严格,归美国"国防安全合作局"统一管理,期限到2027年9月,使用必须由国防部长每季度向国会汇报。
训练、采购、装备交付,每个环节都要写明细账。
钱是可以给,但要看得见、管得住,最好还能随时叫停。
声明特别指出,这些措施意在"提升威慑",而非介入作战。
全文未提及美国将为台湾提供直接军事保护,这表明特朗普政府还是在回避"要不要出兵保护台湾"的表态。
最近台湾"汉光军演",美方派出超400人观摩团,就是推动台军自救的例子。
但军演效果并不理想,演习过程中事故频发,连地铁运兵这样的"奇招"都被用上,外界对台军战力评价并不乐观。
昨天还说"有事一起扛",今天就让"自求多福"?
态度转变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
7月19日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披露,日本政府官员直接告诉在台经营的日本企业:如果因台海爆发冲突需要撤离员工,各企业将"只能靠自己"。
这个意思很直白,日本政府无法保证协助日企撤离,企业需自行安排撤离计划,不可依赖国家力量。
石破茂政府的真正用意是抽身。
按国际法规定,外国军舰必须获得中国大陆许可方可进入相关水域,而在军事对峙情况下,这种批准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日本政府内部很清楚,一旦两岸发生冲突,日本海上自卫队根本无法进入台海执行撤侨任务。
更深层的考虑是历史包袱。
中国大陆民众对日本的敌意远远大于对美国,一旦日方在台海问题上越过红线,后果难料,所以石破茂选择先做切割。
数字更能说明问题。
2022年,日本对台直接投资达到17亿美元,但在2024年,日企对台投资总额暴跌至4.52亿美元,较前一年大幅下降27%。
多家知名日本企业已从台湾百货市场退出,直接用实际行动表示不看好。
早在2022年起,几家日本大企业每年都在台进行员工撤离演练,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现实应对。
韩国的态度更加明确。
在韩国大选期间,李在明被问到怎么看待台湾问题时,直接来了句:台湾海峡的事和韩国无关,韩国不用掺和。
宣誓就职时,李在明直接表示: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,韩国不会介入。
被美国《时代》周刊问及韩国是否会向台湾当局伸出援手时,他更是直言: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时,我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李在明的底气来自经济数据。
中韩双边贸易总额2024年达3280.8亿美元,占韩国出口的28%,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。
韩国半导体出口对中国依赖度达63%,这些数据成为李在明制定务实外交的重要基础。
他多次表示,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紧张带来的经济冲击,不参与、不承诺成为新外交路线的核心。
澳大利亚的沉默也很说明问题。
7月11日,五角大楼官员正在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亚明确表示,如果台海爆发冲突,它们将扮演什么角色。
但无论是日本还是澳大利亚,均未作出正面回应,这让美国的"亚太同盟体系"变得支离破碎。
美国副防长埃尔布里奇·科尔比在内部多次强调,台湾问题不属于美国的"生死利益"。
这位特朗普"美国优先"战略的坚定执行者认为,美国需以可控方式对待台海问题,避免直接冲突带来的战略风险。
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,可能是你想不到的那一个
把这些变化串起来看,一个清晰的图景正在浮现。
台海局势表面紧张的背后,实质是各方基于自身核心利益的理性博弈。
台当局的"以乱求援"、美国的"战略模糊"、日韩的"战略后撤",都体现了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的理性计算。
最有意思的是,每一方都认为自己很聪明。
赖清德以为通过制造紧张可以逼美国表态,美国以为通过模糊策略可以既得利益又控风险,日韩以为通过后撤可以避免被拖下水。
但现实往往比计算更复杂,每个人的小算盘都可能算漏了最重要的因素:人心向背。
从历史经验看,任何试图通过制造对立获利的行为,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。
理性博弈正在成为新常态,但这种理性有个前提:认清现实、尊重规律。
台当局的支持率下滑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稳定的渴望,美国盟友的集体后撤反映了对风险的清醒认知。
即使是特朗普这样的"交易型"总统,也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得格外谨慎,这说明什么?
说明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:有些代价承担不起。
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发生。
当年的冷战思维正在让位于务实合作,意识形态对立正在让位于共同发展,这种趋势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。
韩国李在明的"中立外交"、日本企业的"风险规避"、美国的"成本控制",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选择,实际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:理性压过了冲动。
从这个角度看,真正的赢家可能是那些坚持和平发展的力量。
无论是大陆的"和平统一"主张,还是地区国家的"合作共赢"理念,都在这种理性博弈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和支持。
反倒是那些试图"以乱求援"、"火中取栗"的做法,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。
台海这盘棋,各方都在算自己的账,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超出所有人的预料。
当理性计算成为主导模式,当和平发展成为共同选择,那些还沉浸在冷战思维中的人,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抛弃。
这或许就是这场博弈最深层的意义:不是谁能在对抗中获胜,而是谁能在合作中共赢。
结语
台海这盘棋,各方都在算自己的账。算得太精,往往容易算漏人心。
理性博弈正在成为新常态,但理性的前提是认清现实、尊重规律。
和平发展是最大的理性,也是最好的选择。你认为呢?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河南省汇盈策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